王麗惠醫師新聞稿 91年
「我的小孩很皮,會不會是過動兒?」這樣的疑慮在許多年輕媽媽的心中滋生,自從「過動兒」這個名詞被普遍認知以後,「活潑好動」就不再是具完全正面的評價,而是會在過與不及之間讓媽媽們心中有陰影囉。
  臺北市立陽明醫院中醫科王麗惠醫師表示「過動兒」的正確醫學名詞是ADHD(Attention-Deficit/ Hyperactivity Disorder)「注意力缺失/過動症」,根據DSM-IV criteria 可分三種類型:第一是無法集中注意力,這種注意力的不集中是持續的,不是偶爾分心,但沒有過動的情形。第二種情況是活動量大,不停的動,或易衝動。第三種是這二者合併。「注意力缺損/過動症」是孩童最常見的精神問題,盛行率約有5﹪。
  醫學研究已經認為「注意力缺損/過動症」,是一種生理上的障礙而不是情緒上的障礙。他們腦內的神經性的活動和一般正常孩子有很大的不同,最可能的原因是腦中的化學物質的差異,可能是某種神經傳導物質.的數量與運作上有缺陷,可能是量不夠,也有可能是代謝速率太快而變成不足。雖然這樣的孩子有些情緒上的問題,也常伴隨學習困難,但他們與學習障礙者不同,也不是一般教養失當造成的問題小孩,他們是需要交由身心內科,去接受詳細評估的一群。
  有鑑於過動兒已被認為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缺損有關,除了行為治療以外,藥物治療也已成為治療重點,所以中醫在過動兒的藥物治療上是可以有幫助的。藥物的選擇以作用於「心」者為主,因為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安定心神即是安定腦神經,主方可以甘麥大棗湯、芍藥甘草湯、柴胡龍牡湯、柴胡桂枝湯等方劑靈活選用,再酌加介殼類藥物如珍珠母、石決明、龍骨、牡蠣等,這些藥物都具有養精神、定魂魄、安五臟的效果,對驚癇、癲疾、狂走等症有殊功;及鬆弛解壓藥物如秦艽、鉤藤鉤、葛根等,這類藥物有止痙定癇、平肝風、除心熱的功效;並加入通腦竅、寧心神的藥,如柏子仁、遠志、菖蒲、百合、鬱金等,這些藥物有定心氣、止驚悸、通九竅的作用,諸如此類視個別情況、體質不同,加減運用則不遠矣。若是有便秘傾向,則可酌用大黃以通腑瀉濁,因為「病在上取之下」,腦中傳導物質的紊亂,也可以「上病下治」的原則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且中藥不致產生使小孩看起來呆呆的,或食慾變差、阻礙發育等副作用,也不至於影響睡眠或產生成癮性。
  陽明醫院中醫科王麗惠醫師呼籲,小兒過動症的治療單單靠藥物是不夠的,完整的為過動兒設計一個治療方案,並加入父母雙方的同心努力,甚至實施在家教育,並教導父母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,給父母技巧及方法,這些都是必須兼具的。並且「食物的選擇」對一個人的影響力,已被愈來愈多的人重視,垃圾食品、熱量過高的速食文化,甚至牛奶取代母奶,這類情形都是中醫師必須提出,對父母及兒童一併衛教的,因為唯有各方面完滿的配合,才能使治療效果更臻完美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麗惠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